查看原文
其他

从日剧《unnatural》中看:为什么一时起意,就会冲动杀人?

日刻 日刻 2019-06-11



作者:李昱微

视觉设计:杜佳亮


“(问我会不会)绝望?”

“有时间绝望,还不如去吃美食然后睡个觉。”

 

 

石原里美歪头一笑,酿成农历新年的第一波刷屏鸡汤。

 

刷屏的截图来自近日大火日剧《非自然死亡(unnatural)》,豆瓣评分9.0,讲述法医机构UDI中的医生三澄(石原里美饰)、中堂等人在解剖尸体中发生的故事,从中揭露社会问题。

 

除了网友力推的几集外,有两个案情令我印象深刻

 

一个是“主妇博主杀人案”。人气博主被发现死在家里,死亡时丈夫也在家中。法医解剖后将凶器认定为一把菜刀,刀上有丈夫的指纹。




于是警察将嫌疑人指为丈夫。由于胆小怕事,加上长期受到妻子的恶毒言语攻击,被指控后,丈夫没有否认,甚至潜意识怀疑她就是自己杀的。

 

在三澄等人的研究下,丈夫的罪名被澄清了,真正的凶手是妻子的弟弟。妻子因弟弟的帮助而人气高涨,成名后却几乎不提弟弟的功劳,不仅不分成,还恶语相加。弟弟积怨已久,一次冲突中,情绪激动的他用刀捅死了姐姐



 

一场难以置信的,发生在亲人间的冲动犯罪。

 

另一则案件的犯罪者与被害人虽无血缘关系,但引发杀意的动机令人诧异。

 

案件中的死者是铃木小姐,死因为溺水。案发当日,因恰好有人目击一身型相似的女子跳水,警方便断定为自杀。但未婚夫铃木先生绝口否认,因二人刚刚订婚,铃木小姐还笑着拍了视频,沉浸在幸福中的她没有任何理由自杀。




经过三澄医生等人的解剖,认定死者遇难的海域与目击有人跳海的海域不是同一片,即,有人在杀人后故意制造自杀现象。


在中堂医生的提醒下,铃木先生猜出了凶手。


 

他冲向对方进行复仇,杀人犯哭着坦白:“(之所以不救她,是因为)她总是炫耀(自己的幸福)。为什么她比我幸福!”


才知案发当日,罪犯向铃木小姐借项链,对方让她立即就还,她一冲动,便将对方推入了水中。

 

两起案件有一个共同点,即犯罪过程是短暂的、冲动下的,似乎可以避免的。因此令人扼腕。

 

而案发动机也让常人不解,是否仅仅因嫉妒、愤怒就能萌生杀意,以放弃人生的代价换来一时快意呢?

 

迈克尔赫·斯通在《剖析恶魔》中提到,常人之所以对冲动犯罪不解,是因我们预设自己在极端压力下也不会堕落在这般暴力的地步。

 

但事实上,很难

 

“世上实在没有时常行善却不犯罪的义人”。《旧约 传道书》如是说。

 

反观近年发生的犯罪案件,许多都是一时起意,却一发不可收拾。甚至很多杀人者都是邻居、朋友眼中的“老实人”。他们为人谦和,从不惹是生非,怎么可能犯罪呢?

 

人类作为“高级动物”,要比预想中脆弱得多。


 

人都会嫉妒、生气,产生情绪波动。有些人能够进行正常的情绪纾解,有些人不能。为了发泄,他们要么伤害自己,要么伤害他人。

 

一时起意从而一发不可收拾,正是情绪长期积累又突然受到激化的结果。在犯罪学中,被称为“冲动型犯罪”。

 

区别有所预谋的工具型犯罪(即将犯罪作为达成某一目的的工具,如图财),冲动型犯罪往往没有特别的预谋,只是激情推动下的瞬时反应。它是一种强烈情绪的表达。

 

这种情绪可能涉及恋爱或性关系,或者只是愤怒、嫉恨等感情。而正因为犯罪过程关乎情绪的表达和发泄,所以行为具有突发、短暂、暴力的特征。只要达到足够激化情绪的程度,整个过程很可能难以想象。

 

“冲动犯罪多表现为伤害和杀人,且手段凶狠残暴不计后果,犯罪人在作案中发泄怒火,直到被害人死亡或者怒火发泄完毕才住手。”陈和华在《冲动犯罪: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》解释道。

 

在威尔第的歌剧《奥赛罗》中,奥赛罗听信身边坏人的谣言和挑拨,误认为妻子与他人有染,爱之火瞬间化为噬人的怒火。情急之下,因嫉而恨的奥赛罗亲手掐死了深爱的妻子。



歌剧《奥赛罗》

 

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含有艺术夸张成分,反而更能直击真实的人性。透过《奥赛罗》我们或许可以认为,当达到足够的犯罪前提时,即使面对深爱之人,人类都不一定能控制杀欲。甚至正因为对方是深爱之人,才更能勾起因长期情感黏着而无法消除的爱之恨。

 

所谓犯罪之“冲动”看似偶然,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必然的。它是一系列先决条件作用下的必然结果。

 

陈和华在《冲动犯罪: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》中分析了构成冲动型犯罪的三个要素:高激惹性的环境,缺乏敬畏意识,且具有暴力倾向的人。其中“激惹性”是前提。

 

所谓“激惹性”,是指“人在遇到环境诱因刺激时的反应倾向”。构成激惹性的心理因素包括“感受力、理解力、承受力”三个方面,也就是说,性敏感脆弱、情绪化,且无法对刺激环境进行合理判断的人容易被触怒,将“情绪”瞬间燃烧成“激情”。

 

这便可以解释,为什么很多在旁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,却构成了许多犯罪者的杀人动机。对于冲动型犯罪而言,刺激动因不关乎严重、道德与否,只关乎该“刺激”是否触及到了犯罪者的尊严


在《剖析恶魔》中,作者描述了这样一个案例:

 

赛西尔在公司里做行政助理,自认充满魅力。老板小她七岁,可在金融业已有一席之地。塞西尔因背景卑微,只能拿点用她自己的话来说不值一提的工资,可老板家境显赫,上的是最好的学校,占据了油水十足的位置。塞西尔因此生嫉。

 

俩人之间最后的一幕发生在2003年春天。引发争议的是薪水问题,塞西尔觉得该大幅加薪了,而老板坚决拒绝。于是塞西尔抓过一个沉重的铜镇纸向对方砸去,直到她的头颅四分五裂。解剖时发现受害者的手指也断了几根,应该试图挣脱时受的伤。病理学家认为这种伤害是“怪物般的”,而颅骨上大量的裂痕表明这是一种“过度谋杀”,说明攻击时凶手的暴怒状态。

 

塞西尔因出身卑微而自卑,于她而言,最在乎的无疑是外界的目光。外界的认可构成了她的自尊。而当出身优渥且比自己年纪小的老板拒绝加薪请求时,长期累积的嫉妒瞬间转化为恨,宛如尊严被践踏,为了发泄恨意,她不计后果地实施犯罪。

 

同《非自然死亡》中的杀人犯类似。在铃木案件中,坦白罪行时,杀人犯用了“为什么”这个词,并在铃木先生的质问下说:“我没有错”。




她不觉得杀死这样一个人是有错的,因为铃木小姐严重侵犯到了她的自尊心。铃木的死亡只是她被践踏的自尊的牺牲品。而“为什么她比我幸福!”的感叹折射出她很可能是一个极少受到关爱的人,于是因匮乏而生嫉,因嫉生恨,一触之下,便杀了人。

 

而剧中因积恨杀死姐姐的人物也一样,他有所付出、渴望被认可,但无论金钱还是精神上都没有得到满足。因此激化杀人。

 

山根清道在《犯罪心理学》中分析道:“犯罪心理的生成以满足需要为基础。需要是指个体和社会生活中必需的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;它是因个体对某种事物的缺乏状态而引起的。由于有缺乏状态,才有对缺乏状态的平衡,进而有对缺乏之物的择取……”

 

因而所谓“冲动”不是偶然,而是长期匮乏下的必然。当一个人已经形成低自尊、情绪化的特征时,如恰好又缺乏对法律、道德的敬畏,且有暴力发泄倾向,则极其容易在特定环境下将匮乏的情绪转化为杀人的激情。

 

 

而正是表面谦和内向,不惹事生非的人,才极易构成“高激惹性”的心理因素。因为他们往往不会正常排解。

 

表面谦和内向的人并不都是宽容、爱人的类型,反而所谓的“老实”,很可能是长期自我压抑和情感匮乏的结果

 

他们不是谦和,是胆小怕事;不是内向,是不会与人沟通。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,很可能因“老实”而被欺负,又因不知如何处理而加剧敏感、低自尊的特性。别人多看他一眼,他就以为自己做错了事。别人低头说悄悄话,他就以为在骂自己。更听不得别人开自己的玩笑。

 

久而久之,便变得极端“自我中心”,难以处理外界的任何风吹草动。而一旦刺激度够了,就构成了“高激惹性”。 

 


犯罪心理研究者李玫瑾将犯罪动因形容为因刺激产生的“心结”,其中一类“心结”叫做“情结”,即日常生活积累的痛苦。“情结”类罪犯正是因无人关爱、不会与人交流而形成内向、孤独性格的人。

 

然而可怕的是,正因为犯罪只是为了爆发情绪,这类人作案基本有变态的特点。“你找不到理由,而且最重要的,(区别于报复某人),他们伤害的往往是无辜的人。”

 

还有一类表面谦和内向的犯罪者,他们并非无人关爱,反而正因过度宠爱,造成“当面是人,背后是鬼”的性格。

 

2010年的北京大兴曾发生了一起灭亲惨案。犯罪人李磊因琐事积怨,亲手杀掉一家6口,包括父亲、母亲、妻子、妹妹和两个孩子。

 

李磊幼年在祖父母的宠溺下成长,极端自我。长大后经常打架,并因此遭到父亲毒打,当时便产生了杀父之意。工作后,他亦被评价为“为人仗义谦和”,“很内向”。但正是这样一个对别人很好的人,恶毒起来,却惨无人道。

 

李玫瑾教授将这类罪犯称为“缺陷人格”。他们家庭完整,早年心理正常。但正因宠溺造成了性格缺陷,即,只对对自己好的人好。而一旦别人对自己不好,就会萌生报复之意,且手段往往残忍。

 

 

《非自然死亡》中的三澄曾哭着说:解剖的时候我时常想,为什么他们非得死呢?

 

为什么只是一个瞬间,就会酿成一幢悲剧?而杀死他们的究竟是什么?是某个人?整个社会?还是人类本身




加缪在小说《鼠疫》中借鼠疫之病揭示了人性之恶:“人人身上都潜伏着鼠疫,因为,没有人,是的,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免受其害。我也知道,必须自我检点,毫不懈怠,否则,稍不留神,就可能往别人脸上呼气,把鼠疫传给人家。”

 

即使看起来无关痛痒的行为,比如一张漠视的脸,一句无心的笑话,都有可能酿成一桩悲剧。更别说恶语相加、嫉妒、因爱生恨了。但可悲的是,我们几乎无法控制在我们最脆弱、无知的童年时期会染上什么样的性格特征,而它又会不会把我们引向一条不归路。更无法控制对痛苦的逃避,对欲望的需求。

 

人类是戴着镣铐舞蹈的生物,没有多高级,而是很脆弱。

 

所以我们能做的,只有小心翼翼地控制好自己。打喷嚏的时候要尽量捂住嘴巴,而不打喷嚏的时候,就张开双臂,尽可能多地拥抱别人。



参考资料:

1. 陈和华《冲动犯罪: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》政法论丛,2014年2月,第2期

2. 山根清道《犯罪心理学》

3. 迈克尔赫·斯通《剖析恶魔》

4. 李玫瑾揭秘犯罪心理演讲




【日刻有料】系列热文 | 我们翻译了一手资料|美国体操队前队医性侵超150人被判175年,女法官震撼发言 | 你想过没,为啥朋友圈里戏精多? |  过年毛衣火了,90后的积极抵抗,父母们的消极沟通 | 从侯宝林到李诞,中国人为什么笑得越来越空洞 | 80、90后:养蛙可以,养娃就算了,赔本买卖




ID:reknow24

日 刻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